陈蕃愿扫除天下怎么翻译?陈蕃愿扫除天下的启示?

liehuo 34 0

陈蕃愿扫除天下怎么翻译?

陈蕃愿扫除天下翻译:陈蕃字仲举。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蕃愿扫除天下的启示?

《后汉书》评价陈蕃,说他“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并且认为“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陈蕃就算一位。陈蕃15岁时就有志于“扫除天下”,可谓年少志高。他生活在东汉,那时朝 *** 败,朝廷长期被外戚、宦官窃据,官吏鱼肉百姓。陈蕃要扫除的就是这些污垢。他官至太尉,多次反对宦官专权,被称为“不畏强御”的人。后来他与人合谋诛杀宦官,结果计谋泄露,反而被害。陈蕃的志向虽然未能实现,但他“扫除天下”的豪气为后人所推崇。也有人在作文中从上述材料引出不同的观点: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一个房间也不肯打扫干净的人,怎能去扫除天下的恶人坏事?因为要成大事的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雄心壮志而无脚踏实地的行动,大志往往成为一句空话。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陈潘传文言翻译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翻译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意思是: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自己的任务,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
  出处
  《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原文选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
  陈蕃十五岁时,从不打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自己的任务,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字词翻译
  尝
  ◎ 经历:~受。备~艰苦。
  ◎ 曾经:未~。何~。
  而
  ◎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 “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谓
  ◎ 告诉:人~予曰。
  ◎ 说:所~。无~。可~神速。
  何
  ◎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以
  ◎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安
  ◎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甚
  ◎ 很,极:~好。~快。
  奇
  特殊的,稀罕,不常见的:~闻。~迹。~志。~观。~妙。~巧。~耻大辱。
  出人意料的,令人不测的:~兵。~计。~袭。出~制胜。
  惊异,引以为奇:~怪。惊~。不足为~。
  荒芜
  ◎形容乱草丛生,不干净。
  候
  ◎看。

东汉年间一个叫陈蕃的少年,嘴上喊着“扫除天下”,手上却不干一事,连自己的屋子脏了也不打扫,还说什么

东汉年间一个叫陈蕃的少年,嘴上喊着“扫除天下”,手上却不干一事,连自己的屋子脏了也不打扫,还说什么“安事一屋”。可是,另一少年薛勤的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话,问得陈蕃哑口无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理想的实现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B.说明理想的实现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 C.说明实现理想要学会分解目标 D.说明理想要想实现,先要扫地
A

试题解析:B说明理想的实现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和C说明实现理想要学会分解目标都不符合题意;D说明理想要想实现,先要扫地,这是仅对字面上的理解,是错误的。正像陈蕃嘴上喊着“扫除天下”,手上却不干一事,连自己的屋子脏了也不打扫,理想如何实现。故答案是A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陈藩和徐孺下陈蕃之榻的陈藩是同一个人不?

是同一个人  陈蕃是汉末重臣,桓帝朝曾为太尉,灵帝朝又为太傅。这是一位颇富个性的历史人物,唐人王勃那篇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写:“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简括地勾勒出陈蕃礼贤下士的高迈风范。想当年,南朝临川王刘义庆一定十分看好陈蕃的礼贤之德,于是便将这段轶事编排在《世说新语》卷首。
  陈蕃因犯颜直谏得罪宵小而被挤出京都洛阳,贬放到豫章郡任太守,按说这够令人恼火的了。可陈蕃一到地方,连官衙都没进,便急问左右,徐孺子家住何方,必“欲先看之”而后快。主簿禀告他,大家都想请使君到衙门歇息歇息。但他却说:“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徐孺子何许人?他既非豪绅,又非巨贾,不过是乡间一介草民而已,要靠“常自耕稼”才能过活。但他绝非普通草民,《后汉书》说他“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誉。但是地方上屡次要录用他,他都“不起”,甚至拜他为太原太守,他也“不就”。即使在陈蕃等当朝大吏极荐下,皇帝“以安车玄?备礼征之”,他仍旧“不至”。这“三不”做法究为何故?是他天性超然物外,不近烟火,还是像后来的袁世凯要挟清廷那样,钓于洹上待价而沽?都不是。因为,徐孺子早就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三不”的奥妙,正在于此。
  这样一位高士,深为陈蕃所重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平时不接待宾客的陈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为徐孺子特备一榻,徐来则张之,徐去则撤之,是为“徐孺下陈蕃之榻”所由来。不管徐本人感觉如何,这也确是一种罕见的礼贤之举了。
  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朝更代换,像陈蕃这样竭诚礼贤的大吏毕竟不多。想陈蕃自幼便与众不同。有一次家中来客,问他为何不屋里屋外洒扫得干净点儿,谁料这孩子却朗声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志令人惊叹。后来他出仕入朝,力撑危局,忠直敢谏,屡思匡正。朝廷曾优诏给他封侯食邑,他十度上书坚辞不受,而牵肠挂肚的却是如何维系东汉这株早经衰朽的“大树”,使其免于颠折。所以,他的思贤若渴,竭诚礼贤,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他心中非常清楚,艰危日甚的社稷,多么需要徐孺子之类的贤才。
  可惜的是,他以古稀之年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谋扫除为患于朝的宦官势力,事败反为所害。不过,这倒恰恰印证了徐孺子“大树将颠”的先见之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