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是个哪样的守财奴?守财奴葛朗台是干嘛的

liehuo 30 0

葛朗台是个哪样的守财奴?

葛朗台是个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的守财奴。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守财奴葛朗台是干嘛的

  守财奴?是《欧也尼·葛朗台》吧?估计你们课本节选的。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变动中发迹的。复辟王朝时期,他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大搞公债投机,使财产增加了数倍。他的侄子查理在海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走私、勾结海盗,发大财。资产阶级的发家过程一向未被文学家所注意,巴尔扎克却开始注意到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他的揭露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人物: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格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格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圣洁和格朗台 *** 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格朗台太太临死时胸怀坦荡,因为死对她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她只心疼从此抛下女儿一人在世上受苦。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小说的扉页题赠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把这本小说题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子,并说书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为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枝。但是《欧叶妮·格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对欧叶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女仆娜农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丑陋和内心的单纯,反差如此强烈,使我们在为她的忠心感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几分害怕。她的义忠固然代表了旧的伦理,但她不是旧的伦理的殉葬者。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束时让我们看到娜农对金钱社会的适应,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为高诺瓦叶太太之后。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巴尔扎克作品守财奴中葛朗台有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件交易”,请以赞同或者否定的观点进行回答,150字以上

在现实的人生中,确实,人生就是交易、我不认为人生只是一件交易,而交易无处不在,你为别人付出,别人回报你,就想我们呱呱落地开始,父母抚养我们成长,到了父母年迈之日,我们也要赡养父母,这就算交易。当我们种一个小树苗,精心为他浇灌,若干年后当年的树苗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供我们乘凉,这何尝不是交易。当我们开心的在公司工作,公司会给我们发工资一样。我国有就话叫“善恶到头终有报”,我们做错事,要承担责任,这也为交易。巴尔扎克这就话说的真好,人生,交易而已,不要把一切看的太重,轻轻松松的过完一生。

跪求:《守财奴》中葛朗台和他太太死后在天堂对欧也妮的寄语

葛朗台和他的太太死后,他们在天上看着欧也妮的生活,分别对欧也妮说了他们想对她说的话。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杰作《欧也妮·葛朗台》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金钱统治造成的种种罪恶。高中课文从中节选之后改名为《守财奴》。虽然小说问世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但它所激起的反响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中回荡。人们读着它,心里会激起万千情愫,会引起种种叹息、吃惊、大笑、沉思……这种迷人的艺术效果首先缘于作者运用夸张的笔法、变形的语言塑造了守财奴葛朗台这个离奇扭曲而又意味深长的艺术形象。
  课文一开始,就把一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毫不掩饰地推倒了读者面前——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这就是葛朗台。对他来说,金钱就是性命。“爱财如命”这个词,仿佛是为他特造的。
  葛朗台家里,妻子和女儿正兴致勃勃地对着梳妆匣咂摸着查理的肖像。葛朗台一看到梳妆匣,马上瞪起“金子的眼光”——因为他看见了梳妆匣上面的金子,他的眼中只有金子,一看到金子就产生条件反射。看到丈夫这种怪异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大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眼前已经不是丈夫,而是魔鬼!可惜上帝没有听到葛朗台太太的叫喊,救不了她,所以只能任凭这个魔鬼大发 *** 了。葛朗台发 *** 也挺有艺术性,颇具观赏价值。请看他:“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动作之神速、之利落,令人称奇。其速度与力度简直可与《新英雄本色》中的武打动作相媲美。各位可别忘了他的年龄。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他“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虽然是“刚刚”,可毕竟是“七十六”啊。你看他,“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这哪里是家庭争执,简直是森林中的弱肉强食。只不过这头老虎不吃婴儿,对婴儿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只是金子。
  抢到宝匣后,他发出了一连串惊喜的狂叫:“噢,是真金!金子!”更令他惊喜的是:“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这里的“这么多”、“两斤”要重读,才能体现他此时的心情与性格。然后他得意地对女儿说:“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葛朗台为什么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呢?请注意前面的话:“这交易划得来。”所以我们不难揣摩出葛朗台的意思:你跟我一样,很会做交易,只赚不亏,太像我了!真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亲在惊喜地狂叫,女儿呢,却在“四肢发抖”。她害怕极了,任凭着这只老老虎独发 *** 。这只老老虎发威的目的其实也很单一,只是想得到金子。女儿当然不能让他撬下金板,扑过去想抢回,老头子便“手臂一摆,使劲一推”,三下五除二,干净利索。欧也妮只好跪下求情。老头儿就回他一句荒唐“名言”:“为什么拿来看呢,要是寄存的话?看比动手更要不得。”找到了理由,他就要继续撬了。欧也妮只好拿起刀子,以自杀想威胁。毫无人性的父亲竟天真地问她:“你敢吗,欧也妮?”言外之意,不敢的话我可要继续撬了。葛朗台太太被吓得晕过去了,或者说被气得昏过去了。葛朗台反应非常快,“马上把梳妆匣扔在床上”,并且由大喊大叫变得低声下气了,凶猛的老虎突然变成了温顺的绵羊,而且说话特别亲昵:“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了!我拥抱欧也妮了。她爱她的堂兄弟,她要嫁给她就嫁给她吧……”然后可怜兮兮地乞求:“可是你得长命百岁地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他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温柔体贴,如此缠绵多情呢?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如果妻子死了,(就)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这就是答案。可见他变得温顺并不是因为良心发现,人性回归,而是本色不改,爱金依旧。为了表示他的“悔改”决心,他到密室去拿了一把路易来摔在床上送给母女俩,还“一边说一边把钱拈着玩”,以让母女俩开心起来。为什么他要用这种怪异的方式表达心意呢?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金子最重要,自己这么爱金子,别人也肯定跟他一样,爱金如命,见了金子就开心。偏偏葛朗台太太母女俩看不懂,“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她们搞不懂,为什么葛朗台用金子表示悔改的决心;更搞不懂,刚才还是凶狠无情的魔鬼,怎么突然间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她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只有葛朗台一人知道,所以只好让他一个人孤独地尽兴表演。但也正是他这孤独而尽兴的表演,爱财如命、贪婪变态的性格才 *** 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女儿看他这样子,就对他说:“父亲,把钱收起来吧;我们只需要你的感情。”这话正中下怀,他非常高兴地说:“对啦,这才对啦。”然后马上把钱装进了袋子。——可见他说的“对啦”并非女儿说的那个意思,而是说不要他的钱“对啦”。
  这是精彩而又紧张的抢夺梳妆匣一幕。葛朗台竭力表现,却未能胜出,金板没撬到,却差点因太太昏死过去而使自己失去一部分财产,经历了一场心理上的惊险。
  医生叫来后,葛朗台的问话直截了当:“要不要化很多的钱?”他最怕的就是花钱。他还“悲壮”地说:“要是我的女人还有救,请你救救她,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注意这“一百两百法郎”,我们觉得他吝啬小气,可他自己却觉得已经慷慨得不得了了。好好体会一下:“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再听他的特殊名言:“我多爱她,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因为我们家什么都藏在骨子里的。”我们只听过“刻骨之恨”,还从没听过“刻骨之爱”呢!葛朗台又让我们开眼界了。
  葛朗台太太还是很快往死路上走。临终前,他对孤零零的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这凄凉的告别语既反映了她的宗教观,更说明了她在人世间没有享受到幸福,没有体验过家庭的温暖,没有感受到丈夫的亲情、爱情,只“享受”过魔鬼丈夫对她的折磨和虐待!
  妻子死后,葛朗台对女儿又“温柔”又“体贴”,亲自搀女儿去用餐,然后用“差不多很慈祥”的眼光几小时地看着她。女儿非常不解,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可见她平时没领受过老父的这般礼遇。但老父却很好解,因为女儿是“金铸的一般”,因为她拥有继承权,她的含金量极高,或者说她就是金子的化身。这就是老父对她好的原因。接下来,葛朗台单刀直入,提出了遗产继承权的问题。请注意,他是在“全家戴孝”,妻子尸骨未寒的时候提出来的。提出的话也怪怪的:“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既是“小小的事”,却又说“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可见绝非小小的事,财产就是他的性命,有命没命就看这下子了。再看他古怪的行为:“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当公证人向女儿说明真相后,他马上阻拦:“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女儿放弃了继承权后,他兴奋不已,热烈地拥抱女儿,并在这时说出了他的真心话:“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下一句则更露骨、更无人情味了:“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听着”葛朗台的“名言”,看着他的“精彩”表演,我们不禁会想起马克思、恩格斯的精辟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 *** 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葛朗台在诱骗继承权时,曾对女儿许诺每月给一百法郎。可继承权骗到手后,他就把这些“忘了”。女儿提起此事,他就拿出廉价买来的金首饰来充当。他先是挖苦,然后又“因为能够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而高兴。
  财产骗到手了,接下来他就要充当忠实的守财奴了。课文在这一部分似乎没有什么生动的故事,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但作者却通过几个典型的细节深刻揭示了葛朗台虽病魔缠身却仍固守本性的特点。你看他“连狗在院子里打呵欠都听得见”,“他好像迷迷糊糊地神志不清,可是一到人家该送田租来,跟管庄园的算帐,或者出立收据的日子与时间,他就会立刻清醒”。要知道,这时候他已年逾八十,病魔缠身,行将就木了,可他却有如此惊人的超越神志的清醒、胜过女儿的谨慎。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守财本领,不能不佩服他心目中金子地位之崇高之神圣。
  弥留之际,他的因守财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引起的变态心理更暴露无遗。他非常多疑,随时都担心人家偷了他的金子,不时惊慌地问:“在那里吗?在那里吗?”这样还不放心,他要女儿把金路易铺在桌上,让他几小时地盯着,然后才满意地说:“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当法器出现的时候,他“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因为法器是金镀的、银镶的。神甫让他亲吻十字架上的基督圣像,他却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在手里,占为己有。他竟然至死都有这么强烈的贪婪欲望。也正因为贪婪送了他的命。可见他为财而活,为财而死,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奴”者,何也?《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奴”是指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那么葛朗台就是受金钱役使而失去自我、失去人性的变态的人。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他断气之前还念念不忘固守了一辈子的财产,不忘叮嘱一句:“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真令人瞠目结舌,惊奇不已。
  这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这就是巴尔扎克惊人的艺术水平!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运用幽默离奇的变形语言,刻画出了一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变态人形象,让人觉得既荒诞可笑,又真实可信。左拉曾钦佩地说,在巴尔扎克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面前,“古希腊罗马的人物变得苍白无力,浑身抖颤,中古的人物像玩具铅兵一样倒伏在地。”(《论自然主义的戏剧》)
  我们不禁被左拉的精彩概括陶醉了。

请问:小说《高老头》和《葛朗台》谁是守财奴?这两个人有什么区别么?是不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多谢了!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零币。是守财奴的代表。

小说《高老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格朗台和《高老头》中的高老头均可看作是为了子女甘愿付出一切,拥有伟大父爱的人物。老葛朗台和高老头二人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极其的有钱,都是社会上的富豪,对自己的女儿又都喜爱有佳,在他们的余生之际都把自己的家业交给了自己的女儿,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在此本文着重探讨两个财富相当,爱女相似,同样爱女为何会上演出来截然相反的结局,以期能够引起我们现代青年的思考:如何正确亲人之间的感情和正确使用金钱的思考。

[关键词]:老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性格,教育 *** ,生活际遇

《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都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和《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当时商业活动中的佼佼者,拥有着商业的头脑,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或来两人都成为了社会中有钱的大地主,大富豪,对自己的又都女儿十分的疼爱,并却都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给了女儿。然而最终是老葛朗台在临死的时候有女儿陪在身边,在其死后女儿继承了他优秀的商业运作技能,而高老头却临死也没能把一个女儿叫到身边来,死不瞑目。为什么两个财富相当,又都是爱女,又都给女儿很多财产的父亲,换来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呢?从表面上看,老葛朗台和高老头从财富,爱女,和都给女儿财产上看,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几点,也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其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而这本质上的不同正是造成其的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一、社会背景

老葛朗台和高老头虽然都生活在19世纪初期,拿破仑战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其社会背景是相同。但是,他们对社会背景所做出的反映是不同的。

资本社会里,金钱毁灭人性,破坏着家庭的关系。谁掌握着钱,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握了一切。老葛朗台正是因为他看透了着一点,所以他把钱看的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在其教育儿女的时候也是着重培养她的理财之道。在其死后,她成功的继承了老葛朗台的经商之道。

高老头认为父女关系之爱是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像当时一般中小资产阶级那样,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他通过百万财产把女儿送进了上流社会,是满以为自己也好乘机插足其间,安享天伦之乐。他对女儿满怀深情,认为父女之情胜过金钱,可他又相信金钱的力量,以资产阶级的金钱方式笼络女儿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父爱。

正因为如此,老葛朗台成功的在那个年代操控之自己的命运,而高老头却因为失去了掌握命运的砝码——钱,而将自己仍入社会的底层,从而陷入绝望的深渊。

二、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其不同的人物性格,而这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其不同的结局

老葛朗台是一位精明强干,善于经营理财之人,甚至可以说是掌握积累财富秘密的人,是一位从平凡的工人成为富翁的白手起家者。其次,他为人处世低调,不事张扬,大智若愚,且具有永不满足的精神。第三,他是因为追求单一狭隘的生活目标,丧失了人的自然本色之人,更是缺乏良好教育和审美情操,难以体验丰富的精神乐趣之人。

因此,不难看出老葛朗台的一生都是在为钱而活着,贪婪,吝啬就成了其性格的全部。

高老头首先是一位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是一位依靠个人奋斗,时代际遇积累巨大财富的普通人。其次,他一个拥有巨大财富却未能赢得相应的尊重和社会地位的不幸的人。第三,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也是无私忘我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只能表带父爱,却不能施加有效影响的父亲。

在高老头的性格中,除了有高超的理财技巧,还有着伟大的父爱,而这对女儿无私忘我的父爱成了其性格和后半生的全部。

正因为,老葛朗台的父并非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在金钱和儿女亲情方面更看重前者。他对儿女的教育也是如其本人那样,重在理财之道。而高老头固然懂得理财之道,可是他更看重对女儿的亲情,以至于这种亲情具有畸形,变异的极端性,从而无法使女儿真正把父爱看的伟大。

三、不同的教育 *** ,表爱方式,导致其不同的结局

老葛朗台教育完全是“金钱教育”,欧也妮过生日的时候,老葛朗台要给她一枚金币,并且要求欧也妮把所有的金币拿出来在他面前摆弄。这就显示了其对金钱的渴望和贪婪,并且把这种思想传教给欧也妮,但是,作为从未离开过庄园的欧也妮并不理解其父亲的行为,也并不知道金钱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她所知道的只是老葛朗台的持家之道,家人的亲情和对表哥的喜欢。所以,金钱和老葛朗台的金钱教育并为对她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让她的心灵看到了金钱更善的一面。

高老头的父爱缺乏理性的表达方式,从而其女儿的对待父女关系的情感时,也趋于了社会金钱化的变态发式。他给女儿百万的财产,将两个女儿送进了上流社会,貌似是父亲舍身忘我的父爱,其实他又像一般中小资产阶级那样,怀着往上攀爬的虚荣心,将自己的家财赠给女儿是想借女儿之力,帮助自己也插入上流社会,并安享其晚年。他对女儿的感情胜过金钱,可又相信金钱的力量,以资产阶级的金钱关系方式笼络女儿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父爱。当其女儿进入上流社会,并由被上流社会那种奢华,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吸引,到把上流社会的金钱至上的理念根深蒂固的植入心底的时候,高老头开始失去了掌控女儿的砝码,从而失去了一切。

老葛朗台除了把金钱看成的十分重要外,也把女儿看的十分重要,因为他认为欧也妮也是他的财产,也是和金钱一样的。但是,高老头则不然,高老头对自己的女儿是多少还有些情谊的,他幻想过父女之情胜过金钱。因此,将金钱和女儿看的很重的老葛朗台到死都将他们楼得很紧,而高老头则因为放弃而失去了一切。

四,欧也妮与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不同的生活际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欧也妮从小就生活在庄园之内,从未离开过,她了解不到外面的世界正在被在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吞噬的现象。生活在庄园里的她只能懂得父亲的吝啬,妈妈的慈爱和女佣的照顾,以及对表哥的好感。老葛朗台每当她过生日的时候都会赠给她一枚金币,当老葛朗台欣赏给她的那些金币的时候,她却有些麻木和不以为然的看着。钱对于她来说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因为她不需要。没有对金钱贪婪欲望的欧也妮显得格外可爱,对父亲的话也是格外的听从。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恰恰相反,当高老头用百万的家产将他们送进上流社会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处在变化之中了。在这个资本主义茁壮成长的年代里,他们深深的被“金钱至上”的观念吸引着。他们的人生道路已经不是由他们的父亲高老头来指引了,而是在金钱的指引下,慢慢的前行着。他们的生活习性,对金钱的渴望,奢华糜烂的生活已然取代了从前,并将他们改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挥霍者。在上流社会的生活际遇使他们忘记了亲情,看透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本质特征,从此走上了金钱之路。

父爱女关系本来是很单纯的,父女之爱本来也是很高尚和舍身忘我的,本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在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成长阶段,表达发式却有了很大的阶级差异,以及表达发式带来的后果。虽然,老葛朗台死的时候有欧也妮的陪伴,但是他没能让女儿得道真正的幸福,他的父爱也不能说是成功的。高老头虽然给了两个女儿很多家产,并将他们从入上流社会,但是女儿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而自己也沦落到在临死也无亲人想念,安葬的下场,更是悲剧的失败者。这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在现代社会里应该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我们该如何使金钱成为我们表达感情的手段,载体,而不是目的本身,或是如何避免手段大于目的。同时,高老头的悲剧的教训还告诉我们要注意在表达情感时,不能迷失自己,即在热爱之中保留自己的意志,决不能让对方的意志决定一切。

两部都是巴尔扎克小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