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是什么刊物(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怎样?)

liehuo 29 0

中国大学生就业是什么刊物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是一份为大学生就业和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服务的专业性刊物。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侧重学生的求职指导,除及时准确的政策发布、求职案例、职业规划、就业辅导、择业指导外,还提供求职、企业 *** 、考研、留学、培训、考试等实用信息,充分体现杂志的实用性,为毕业生职业发展、出国深造等提供全方面的指导。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下半月刊侧重相关政策的深度解读、专家学者的高层访谈、就业指导工作热点探讨、高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就业理论探索等。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怎样?

最近一家国内调查机构推出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其中,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十个大学本科专业因为就业困难被列为“红牌专业”。  然而,这些“就业难专业”在杭州却是热门专业。有关人才专家表示,就业的难易,也是相对的。这与地区经济分布、经济形势都有关系,因此全国的数据并不一定能对应杭州的情况。  2010届大学本科“红黄绿牌”专业排名  这份蓝皮书采用了国家统计局以及劳动就业部门的相关数据,同时还参考了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调查结果。蓝皮书推出了2010年红、黄、绿牌专业。  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2010年中国大学生红牌本科专业前10位是: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黄牌专业:比红牌专业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前八名是: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绿牌专业:很好理解了,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率较低的专业。比如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汽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都属于紧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  红牌专业在杭州却有前途  实际上,被列为十大最难就业的专业中,动画、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有些冤枉,至少在杭州,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并不难,有的还算是热门专业。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人才 *** 会上,来自省内外的74家动漫企业
推出了2000个动漫岗位。其中列在需求排行榜首位的是中高级原画师、动画师等专项人才,这些岗位几乎占了总需求量的三成;排在需求榜前列的还有策划、编剧、导演、建模、脚本分镜、后期 *** 等人才。  杭州高新人才市场对高新区部分企业2010年用人需求做了一个摸底调查。参与调查的150余家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0%。其中有近80%的岗位集中在计算机、通讯和机械能源行业。  杭州高新区人才开发中心的方孟兰表示,计算机科学、动画专业在杭州的就业情况都还不错。因为软件开发是比较精尖的项目,现在高新区内的很多软件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很受欢迎。另外,生物科技与工程、生物技术要看情况,一开始工作的话,据说很辛苦,但是有经验后,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薪资都比较高。  理性选专业被重提  在被调查的考生中,无论是男生、女生,还是文科生、理科生,都有这样的意思:最可能首选的专业是金融学。值得注意的是,蓝皮书写道“2010届被调查的考生觉得,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也是他们热衷的专业”,可意外的是,调查显示以上专业都是2007届——2009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所以这样看来理性选择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浙江省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专家汪长江说,蓝皮书中提到的一些黄牌专业杭州也存在。比如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在五年前需求相对较大,高考报考的人数多。但是太过泛滥了,造成了目前的就业难。而所谓的绿色专业,三五年后又将会怎样呢?汪长江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如果存在缺陷,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培养不精细,教学研究不深入,“绿色”专业也会变成黄色的。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之一,大学生创业活跃度高。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统计,2015年至2017年,我国每年创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人,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从1.6%上升到3.0%,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活跃。报告还显示:2017年,有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比2016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更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可见,创业已经从小众尝试变成了大众认可的一种选择。

第二,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性较高。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创业,他们的初衷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创新等实现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因此在创业过程中更关注产品的创新性。《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65%的青年创业者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新颖性,而非青年的这一比例为57%。我国约12%的青年创业者使用了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的非青年创业者比例仅为7%。特别是从近几年“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均来自于对所学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第三,“互联网+”是大学生创业热点。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时代,切实感受着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他们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也更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和灵感。《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2%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住宿餐饮行业进行创业,占比更高。这是因为住宿、餐饮行业创业门槛较低,并且与当前的消费升级趋势相契合。同时,有19.3%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消费电商领域创业,占比较高,反映了“互联网+”对消费行业的影响逐渐加深,由此延伸出的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第四,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多。当前,国家各级 *** 都配套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例如:大学毕业生创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享受一定免税政策,享受银行低息 *** ,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等。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也纷纷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启动资金、指导咨询等服务,帮助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开花。高校也积极搭建校园孵化平台,通过校、政、企协同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1]。从整体创业环境来讲,当前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之一,创业 *** 。创业是一项对资金需求非常大的活动。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需要租办公场所、店铺、厂房、聘请工作人员,而且还需要有维持企业运行的流动资金,而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没有积蓄。因此,创业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 *** 青年创业者的资金来源中,只有9%的资金来自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23%的资金来自银行。同时,中国青年的创业资金来源中,有58%的资金来自家庭积蓄,而欧洲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4%。《2016-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中也提到: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最能够影响创业成功的客观条件,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为25.95%。由此可见,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

第二,创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在于富有 *** ,但劣势也非常明显。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曾对100名在校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创业能力不足。一是创业知识不足。大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偏重于自己学科的内容,对于实际创业中用到的各种财务知识、会计知识、金融知识、市场营销等内容了解得不够。[2]另外,就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看,普遍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创业实践的涉及较少。二是创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市场情况、行业发展、消费者需求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往往比较理想化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急于求成,过于重视高产出,忽视了项目本身的艰难性,这也容易导致创业失败。三是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更大不同就是具有创新性和技术性,由于在资金、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所以大学生创业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

第三,创业教育缺失。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自然而然地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任。《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87%的中国青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而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该比例为68%。某高校曾对四川省14个高校进行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4.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比较了解,而大部分都停留在了解一点的基础上,或者简单听老师或同学提过。[3]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师资;二是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形式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三是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4]。同时,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一些误区,如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重创业、轻创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与高深知识取向不符等,都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国家,社会,自身这三方面回答

社会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如果说是自身问题,1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假如这10个人都是学业能力相差无几的人,那么岗位只有一个,那么就要必然淘汰9个人。10个都是人才,如果其他9个人因为丧失了这次就业机会而没再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是不是耽误了人才?前提是10个人相差无几,这个情况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更多背后的是社会岗位的制约,毕业生多,岗位少,必然会造成人才积压,而这部分人才何去何从?我们不否认自身问题的存在性,毕竟岗位还是择优录取,但是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如果这样下去读大学还有多大意义?会为大学生带来多大的心理负担?
能考上大学并顺利毕业,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肯定,如果一个人他连在社会生存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大学对任何人来说还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呢?
每年有多少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又有多少大学生真正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有多少大学生能真正地为国家服务?如果不能的话,国家培养大学生还有什么用?也许大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我们也不否认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毕竟还有很多东西不够完善,教学的环境,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因素么?
有多少大学生报国无门,有多少大学生怀才难遇?很多人才也会往往被埋没在拥挤的人群当中,社会的某些腐败现象,个人歧视也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发掘。当人才不能学有所用的时候,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也许会堕落下去,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混日子,这样的人不是没有,那这又是不是仅仅的个人问题呢?
当然自身问题严重的人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但是我们更多的是不是要关注这些在课堂里书本中奋斗十几年的人呢?难道到头来让他们说:“念不念书没什么用,反正都是失业”么?
固然现在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但是对于那些“白白”奋斗了这么多年的大学生,我们是应该冷嘲热讽,还是报以关怀的态度呢?社会是不是更多的要有些人道主义呢?
大学生就业难是外因方观点:

1、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4、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 *** 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 *** *** 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5、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 *** ,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是外因方观点:

1、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4、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 *** 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 *** *** 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5、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 *** ,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是外因方观点:

1、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4、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 *** 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 *** *** 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5、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 *** ,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6、学校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
(1)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适合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锋上“热专业”。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2)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反映,企业要求熟练掌握的一些软件,学生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软件知识早已过时,所以,只能去一些电脑公司卖电脑。
(4)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大学教育本身和学生自身的成才方式发展比较慢,还没有很快能赶上社会的需求。
(5)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近几年来,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

7、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 *** 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8、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跟上 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 *** 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基层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机会要多一些;个别企业参加 *** 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要么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有的甚至借机 *** 廉价劳动力.报考公务员受专业、英语等级、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 *** 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内因方观点: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 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
(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
(2)缺乏社会公德。某大学生专场 *** 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
(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 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之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 *** 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编者按: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决定的因素 。外部因素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内部因素,逐渐和内部因素发生变化,质变。这个条件是长期不变或相当强远远超过内部承受能力,迫使其发生变化,不适应就淘汰、失败。因此内因的承受能力成为外因起作用的一个因素。外因作用使内因变革发生的情形两者相互作用。
社会发展,环境剧变,使大学生不得不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者生存。 某些个别城市发展缓慢及就业整体形式严峻,是外部因素作用,但个人这个内因是在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变化,不少人能适应变化。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是根本。要社会、企业、大学生共同努力,通过上述内因外因的具体罗列分析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好的认清就业形势和趋势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途径得到修正和改善。

谈谈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误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 *** 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 *** 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 *** 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

2
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9、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10、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有待改变,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先工作、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并且待业的大学生没有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办理失业登记,使得相关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创业培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